我校侨留联成员科研团队成果“上新”

发布时间:2025-10-10浏览次数:10

108日,浙江师范大学官微发布展示了浙师科研团队多项前沿科研进展。我校侨留联成员倪健、耿文通、鄂世举、张艳军所主持(含参与)的课题组,在生命科学、材料物理与智能诊断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其中,倪健教授课题组在古生态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耿文通教授团队开发的VASPKIT工具在《Nature Protocols》上发布新功能;鄂世举教授团队则在轴承故障智能诊断方面发表重要综述并获奖;张艳军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参与了张可伟教授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水杨酸合成通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彰显了我校侨留联成员在科研前沿的活跃力量。

倪健课题组

近期,生命科学学院倪健教授课题组利用现代生态学与古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和技术,如植物功能性状、沉积物古DNA等,围绕气候变化对过去植物多样性影响及驱动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和权威期刊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SCI一区TOP)、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SCI一区TOP)、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SCI一区TOP)、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SCI二区)和CatenaSCI一区TOP)。

课题组青年教师廖梦娜副教授、李凯副教授、张潇副教授、金伊丽(博士研究生)等分别为文章第一作者,倪健教授为主要通讯作者,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流域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耿文通团队

近日,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耿文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Protocols上发表题为Empowering materials science with VASPKIT: a toolkit for enhanced simulation and analysis的重要研究论文。论文详细介绍了VASPKIT的新功能与使用方法,并通过图示范例展示其在弹性常数、能带结构与态密度计算中的高效表现等。

焦卫东课题组、鄂世举课题组等

近日,工学院焦卫东课题组、鄂世举课题组与贵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合作,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滚动轴承智能故障诊断领域发表了重要综述文章,相关成果以Deep learning in industrial machinery:  A critical review of bearing fault classification methods为题,在SCI一区Top期刊Applied Soft Computing上发表。该论文同时获得了期刊组委会Best Researcher Award奖。

浙江师范大学焦卫东教授、蒋永华教授、鄂世举教授和贵州大学的魏建安教授(校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浙江师范大学是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Attiq Ur Rehman是论文的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金华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资助。

张可伟团队(张艳军参与)

当地时间723日,Nature最新一期刊发生命科学学院张可伟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Complete biosynthesis of salicylic acid from phenylalanine in plants”。该成果首次完整阐述了水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依赖的水杨酸(SA)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亚细胞定位和分子进化。为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作物抗病新品种提供了重要基因靶标。

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可伟教授、张艳军副教授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刘长军教授为通讯作者。浙师大生科院在读博士朱宝、张艳军副教授和已毕业硕士高蓉为共同第一作者;浙师大生科院吴智华副教授、章薇博士、在读博士张超、张鹏鸿博士、化材学院毛会实验员等为共同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赵乔研究员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支持。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师范大学首届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等课题的资助。据悉,本论文为浙江师范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顶尖期刊nature发表科研成果,说明浙江师范大学重视科研平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体现了我校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团队协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也展示了侨留联成员在推动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学校将继续支持各类科研团队深耕前沿领域,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浙师智慧